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财政新闻>正文

国家科技大奖连年空缺说明啥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14日 浏览次数: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近期已经结束,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该奖项自2000年后,12年来第8次出现一等奖空缺。

尽管自该奖项设立至今,尤其是“十一五”以来,财政对科技投入资金一直在不断增加,但其高频率连续空缺确实值得认真思考。

代表国家水准的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设立用于奖励建国以来集体或个人在自然科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内取得的发现、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说该奖项的一等奖代表着国家的科研实力甚至综合国力。

基础科学研究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成立至今60余年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共颁发20次,第一次颁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1956年。有3位科学家获此殊荣,他们是华罗庚、吴文俊、钱学森。

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含金量”在于“发现”二字,一等奖就意味着重大发现。所谓“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

科研体制尚待完善

曾经获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认为,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要花时间,比较难以出产成果。说到奖项空缺的原因,与大学没有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有关,科学人员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

一位北京某著名大学教授坦言:“能够拿到重头科研项目资助的大多是学校一级、至少也是院、系一级的领导。而繁忙的日常工作占去了许多思考问题、做科研的时间,出成果谈何容易。”尽管他在国外学习工作12年,几年前被该校重点引进,但离许多奖项仍“距离遥远”。

清华大学一位老教授直言,“相比之下,在目前的众多科研资助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该算得上比较公正的,由于它的科学、严格的评比方式,比如‘背靠背’打分,可以申明理由的要求‘专家回避’制度等等,使不少有价值的课题得以胜出。而其他许多基金、科研项目资助,有些甚至是级别很高的,都掺杂着许多‘人为’因素,这样的科研资助怎可能期望做出高水平的成果。”

有关调查表明:科研经费中直接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比例仅在四成左右。记者采访了多位高校、科研所的专家学者,他们对科研体制不够完善、科研管理现存问题,表达出近乎一致的担忧。

科技投入逐年增加

来自科技部、财政部的一些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进和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以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和系统全面的支持方式,从各个层次和方面满足了科技工作的需要。而已经跨入的“十二五”间,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仍是不变的方向。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经费172834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幅达到2353%。

比较发现,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却往往用相对少的资金产出大量创新和科研突破。他们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比如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由全球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做出匿名评审,成果也要经过类似程序评估;而对投入多、产出少的科研单位和人员要进行惩罚,等等。相关经验值得认真借鉴。

随着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在科技投入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下,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十二五”科技发展成效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科技投入的增加,使得更多的科研人员可以得到研究资助,一些领域的经费、科研条件已经可以与发达国家比肩。怎样用好政府的投入并使其产生效益,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