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财政局聚焦改革攻坚,立足职能,担当作为,大力培财源、抓收入、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落实减税降费释放市场活力。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关于减税降费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决落细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推动减税降费“红利”加速落地、惠企利民,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为中长期财政增收奠定良好基础。在落实好上级政策基础上,市级政策跟进配套、叠加发力,开展“送政策上门、抓政策落实”、减税降费知识竞赛等活动,认真开展调研督导,确保减税降费各项政策落地落实。2019年全市落实减税降费政策80亿元,2020年预计全年落实减、免、缓、退等税费优惠政策60亿元,前三季度已落实52.5亿元。
扶持优势产业涵养发展内力。聚焦全市优势产业,强化财政政策资金扶持,加快落后产能退出,支持产业技术升级,大力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发展、量质齐升。坚持“一业一策”,制定出台建陶企业搬迁改造和焦化企业关停工作方案,投入资金14.3亿元,支持建陶、焦化等行业转型升级;出台《全市木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木业新型研发中心建设,设立总规模4.5亿元的4支木业项目基金,助推我市木业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僵尸企业”出清,释放沉淀资源,为新动能发展腾出空间;设立中国物流科技产业基金和40亿元特钢项目基金,预算安排2亿元商城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支持临港精品钢基地、国家物流枢纽等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出台《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新型研发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组建、联建新型研发中心,以创新力量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支持浙大农研院、天河超级计算淮海分中心建设,推动产业应用和技术创新“双向融合”“双向促进”。通过精准支持、综合施策,前三季度全市八大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增长8.7%,“四新”投资增长12.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7.7%。
狠抓项目建设挖掘投资潜力。认真实施“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围绕“四个一批”,加快推进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坚持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用好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快谋划实施一批先进制造、综合交通、农田水利等重大项目,力促投资快增长。对省市县重点项目,实行专业服务、专班跟进保障、问题限期办结,提高项目管理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490.8亿元,增长3.7%;18个2020年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9.2亿元,投资完成率90.4%;2020年两批37个省优选项目,除3个储备项目外,完成投资63.46亿元,投资完成率89.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大力推进“双招双引”,紧盯招商地图和落地地图,重点围绕省“十强”和市“十优”产业,建立常态化“线上+线下”融合招商机制,着力强化“集群化”“园区化”招商。前三季度,共引建项目882个,到位资金834.5亿元,同比增长20.8%,新备案外资项目95个,同比增长37.7%,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居全省第7位,同比增长734%,居全省第1位。
支持重点企业增强主体动力。紧盯重点企业这一经济贡献的主体动力,为当年入选省级重点项目企业提供贷款11.1亿元,72家(市级)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提供贷款81.5亿元,为企业持续发展增添了助力。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启动12家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动560家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系统上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罗欣药业成功上市,鲁南制药、新时代药业、金正阳管业、宇顺机械等4家企业成为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实施“十优”产业倍增和“名企倍增”两个计划,“十优”产业工业部分完成产值2699亿元,同比增长8.3%,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6.5个百分点,临工机械产值过百亿元、同比增长21.6%,清沂山石化、江鑫钢铁、鑫海新型材料产值超过50亿元,合计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0.6个百分点。
争取上级支持用足政策外力。抓住中央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机遇,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争取更多资金进入我市,叠加发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我市共争取新增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34.8亿元,比去年增长41.6%,共分6批已全部发行到位,主要用于医疗卫生、棚改、教育、农村饮水、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的128个项目建设。其中,市本级发行政府专项债券26.4亿元,重点在支持了临沂科技职业学院、火车站片区客运设施改造、鲁南高铁临沂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等11个市级重点工程。共争取特殊转移支付、抗疫特别国债等中央财政直达资金107.7亿元,占全省的1/10,聚焦困难企业、困难群众和重点项目,不断加快支出进度,尽快尽早发挥中央直达资金使用效益为企业复工达产、推推经济发展、加快财源培植和保障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
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全域合力。调整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发挥激励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各级培植财源、促进增收的积极性。自2019年起5年内,对市级因体制调整从莒南、沂南和费县集中的税收收入给予全额返还。自2020年起3年内,市、县(区)级政府对体制分成的开发区税收增量部分,按一定比例返还开发区。此外,市级安排综保区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返还收入9500万元,支持综保区跨越发展。建立重点园区“亩均税收”领跑者激励、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增长奖励、建立“飞地”项目税收利益分享、与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挂钩的转移支付分配机制,累计兑现奖励资金2.2亿元,在全市形成 “发展越快、成效越大,得实惠越多”的激励导向,有效激发了全市各级比学赶超、争相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