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和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兰陵县财政局积极作为,勇于担当,狠抓“四个围绕”,落实“六稳”“六保”政策,统筹疫情防控和财政经济高质量发展。1-10月,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6.42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0.6%,超时间进度7.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0.6%,其中3-10月份每月收入增幅均排在全市前列。
围绕工业强县培植重点税源,夯实财政增收根基
一是统筹支持园区和重点项目。2019年以来,兰陵县财政局统筹安排资金15亿元,支持“一区五园”、东城新区和重点产业和项目投资。其中,兰陵县财政局拨付9亿元聚力打造的装备智造小镇,已签约落地项目19个,总投资69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6个。目前,已开工建设18个。前三季度,省市县重点投资项目95个完成投资103.5亿元,拉动经济复苏反弹,前50强重点企业纳税10.11亿元,占税收总量的66.23%,较去年同期提升24.89个百分点。二是牵头制定出台财政激励政策。2020年设立1亿元高质量发展基金,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先后出台了《招商引资十三条意见》《关于促进工业进乡村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促进外资外贸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加大对外资外贸、双招双引、企业进乡村和工业高质发展的扶持力度。上半年兑现企业“二次创业”等财政奖励资金600余万元。三是推进县域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探索多元制混合改革,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1-10月,实现经营收入13.4亿元,上交税金1.31亿元(其中县级9557万元),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2900万元。
围绕财金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推动产业赋能提升
以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试点县、国家数字农业试点县和省部共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为契机,充分发挥财金政策融合作用,支持“三农”和乡村振兴,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支持打造产城融合高地。规划建设1万亩“农企园”,打造涵盖国家农业公园、新农人培训中心、印象代村和以代村为中心、辐射16个村庄的“田园新城”,形成以精深加工、装备制造、休闲观光、智慧农业和电商物流为主导的“产业新城”。两年来,农企园落地项目14个、投资23.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7亿元用于基础建设,拉动信贷投放9.5亿元。二是创设基金聚焦产业提质增效。设立2亿元乡村振兴重大专项基金,用于“四雁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设立3亿元产业引导基金,支持重点产业项目投资;设立3000万元应急转贷基金,为涉农主体及中小微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融通服务;安排头雁人才经费800万元、雁阵工程奖补资金1000万元,吸引173名“归雁”人才带资金回乡创业项目161个;在全省率先创立1亿元信贷风补基金,建立政银合作信贷风险补偿机制,1-10月,累计为“三农”主体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基金补偿准入放贷1.08亿元。三是金融创新驱动信贷投放。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金融服务信用信息中心”,开展“乡振通”金融服务平台试点,创新推出订单农业贷、思乡贷等88款信贷产品,新增涉农贷款38.2亿元,同比增长90%以上,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金融活水。
围绕扩大消费稳外贸促增长,激发市场内在活力
一是旅游业复苏加快。上半年,兰陵县财政局拨付1500万元,支持举办第八届菜博会及长三角“后花园”旅游宣传推介、全市农民创业大赛、乡村振兴论坛等系列活动。前三季度全县共接待游客42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3亿元。两节期间,乡村游、休闲游、自驾游市场迎来高峰。二是餐饮零售等行业持续回暖。聚焦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零售等行业,县财政安排扶持资金100 万元,组织28家企业参加全市“健康生活欢乐购”等惠民活动,发放多种消费券,促进商贸零售业回暖。前三季度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1亿元,下降3.1%(降幅全市最低),较上半年降幅收窄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2.9个百分点。三是出口退税逆势增长。先后出台《兰陵县促进外贸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出口退税过桥资金》等稳外贸政策,设立2000万元出口退税过桥资金,激发外贸企业内在活力,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33家。前三季度,全县出口退税完成2373万元,同比增长41.92%,实现进出口总额18.7亿元,增长195.5%,增速全市第2。
围绕减税降费服务市场主体,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狠抓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确保落地见效,惠及更多市场主体。1-10月,兰陵县累计减税降费1.67亿元,为企业降低税费负担,纾困解难,释放活力,助推企业复工复产。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兰陵首发”设立“企业有话说”板块,建立服务企业快速反应机制,畅通“政企对话”渠道,推行政企互信“告知承诺”等制度,引导企业“多上网、少跑腿”。前三季度,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612户,增长13.2%,较上半年提高8.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