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市财政按照“突出重点、聚力突破”的原则,组织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提升年”活动,明确“五四三”工作法,坚持市县同步、统筹推进,力争年末全市高质量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重点工作做深、创新工作做精、基础工作做实”。
聚焦五项重点,在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深度融合上有新提升
坚持以结果应用为导向,将绩效管理各环节实质性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管理,构建全闭环系统,努力推动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运行。一是做严事前绩效评估,健全完善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加强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项目入库的必备要件。二是做优绩效目标管理,优化绩效目标设置,加强绩效目标审核,未按要求设定绩效目标或绩效目标审核未通过的不予安排预算。三是做实绩效运行监控,加强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探索利用一体化系统开展日常动态监控和财政重点监控,强化监控结果运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偏、止损、提效。四是做深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完善绩效自评、财政抽评、重点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有机衔接。五是做好绩效信息报告和公开,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向人大报告机制,扩大向社会公开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的范围,充分发挥信息公开的倒逼作用。
聚焦四项创新,在拓展绩效管理广度和深度上有新提升
一是探索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市级选择3个县区和3个乡镇(街道),各县区至少选择1个乡镇(街道),开展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试点,全面分析财政运行状况,切实增强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二是深化部门预算整体绩效管理,市级在去年实现部门预算整体绩效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升,梳理形成一个部门一套整体绩效指标体系;县级实现部门预算整体绩效管理全覆盖。三是推进重点领域绩效管理,深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覆盖。四是“试水”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扩大市、县试点范围,按照“差异化、共性化”原则选取项目,通过成本绩效分析,达到核成本、定标准、控规模的目的。
聚焦三项保障,在强化基础支撑和体系建设上有新提升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注重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等领域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办法,不断健全“1+2+N”制度体系。二是加强核心指标体系建设,探索制订市直部门项目支出核心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及取值指引,加强绩效指标库动态管理,完善市级“共性+个性+部门”和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三是规范第三方机构管理,研究制定市级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加强第三方机构业务培训和质量考评,建立激励约束和通报表扬制度,引导第三方机构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