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工作动态>正文

《中国财经报》头版报道《临沂蝶变》聚焦脱贫致富“临沂样本”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16日 浏览次数:

9月13日,《中国财经报》头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行”专栏以《临沂蝶变》为题,聚焦沂蒙革命老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敢闯敢试、创新思变,短短数十年间,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打造出脱贫致富的“临沂样本”。全文如下:



临沂蝶变

从“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荒芜山区,到名扬天下的“中国市场名城”;从“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封闭之地,到贯通四海的“中国物流之都”;从“十年九欠”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到拥有百万户市场主体、年地区生产总值超5000亿元的经济体……

蒙山沂水间,一幅经济强劲、环境宜居、百姓幸福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是革命老区山东临沂的蝶变。

短短数十年,为什么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是如何打造出脱贫致富的“临沂样本”?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踏上了这片红色热土。

敢闯敢试,激活市场经济澎湃动能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这是临沂人向外地来客介绍临沂商城时的开场白。

临沂商城123处批发市场涵盖600万种商品,从小商品、五金、建材到劳保用品、园林机械等应有尽有。通过电商直播等渠道,临沂人将各类商品销往海内外,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发达的物流体系,为临沂商贸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目前,临沂拥有物流园区38家,国内配载线路2800多条,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并开通了国内、国际货运班列,物流价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

在金兰物流基地,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时更新着订单量——截至8月16日13时37分,当日订单已达1322笔、16645件。

商贸物流业的繁荣兴盛助力临沂昂首走在了革命老区脱贫的前列——1995年率先在全国18个集中连片扶贫地区中实现整体脱贫,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

“沂蒙革命老区能有今天的发展,靠的就是大市场。”山东兰田集团董事长王士岭说。

今年70岁的王士岭是临沂市场经济40年发展历程的亲历者,见证了临沂商城从一株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见证了临沂的市场经济从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江河。

长期以来,沂蒙山区地理环境封闭,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如何让400多万群众吃饱饭成了最大难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市场经济开始萌芽。“那时,南方的一些商人来到临沂摆地摊贩卖小商品,很受欢迎,当地老百姓也跟着做起来。”王士岭回忆说。

然而,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老百姓高涨的经商热情,临沂面临着“管”“放”的两难选择。经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政府最终决定恢复传统集市和农贸市场,各类小地摊也成为临沂第一代集贸市场。

在政府的支持下,地摊经济“游击队”逐渐走向“正规化”。1982年,临沂市工商部门筹资27万元、征地60余亩,建设了西郊大棚市场,吸引八方商客蜂拥而至,临沂商城初具雏形;1986年,水田村与市工商局联合创办了临沂纺织品批发市场,这是临沂第一处批发市场,也是山东省第一个专业批发市场。

其后,市场内在的“洪荒之力”进一步显现——各村居纷纷投资建市场、办企业,五金、服装鞋帽、家电家具、文体用品、农副食品等专业批发市场相继诞生,形成了规模集群。到上世纪末,临沂专业批发市场已达到56处,极大地繁荣了地方经济,并推动物流业加快发展。

这一时期,商品交易市场在全国“遍地开花”,并涌现出临沂商城、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广州批发市场、四川成都荷花池商贸市场等一批“明星”。

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商大潮席卷南北,对传统商贸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全国各地不少专业批发市场渐从门庭若市走向门可罗雀,淡出历史舞台。

面对机遇和挑战,临沂市政府科学谋划、顺势而为、拥抱变革,为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架桥铺路——

实施临沂商城西迁改造提升工程,调整专业批发市场结构,扩大全国的辐射面,持续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大力培育物流园、电商、会展等新兴业态,打造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直播电商集聚区;实施国际化战略,设立临沂综合保税区等一批国际贸易平台,推动临沂商城向着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如今,放眼大江南北,唯临沂与义乌“两分天下”,形成了我国商贸市场“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临沂商城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市场集群、北方最大的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2021年实现市场交易额超5400亿元,物流总额超8000亿元,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今年5月召开的临沂商城转型升级大会上,临沂市委书记任刚高度概括了临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遵循市场规律,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准商贸发展的方向。在市场萌芽时期,不简单否定,而是允许存在,慢慢探索;在市场成长时期,主动创新制度,统一规划,搭建平台;当市场发育成熟后,发挥职能作用,持续激发活力,让市场有效运转。

“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富一方百姓,兴一座城市。”在临沂商城的崛起过程中,曾经的村居市场经过现代化企业改制,成长为如今的兰田集团、华强集团、兰华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此外,还培育了板材、五金、建材、劳保等一批产业集群,推动了金融、餐饮、住宿、文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了100多万人实现就业,展现了市场经济的磅礴力量。

“政府放手、放权,坚决支持商贸物流发展;老区人民敢闯敢拼,共同成就了今天的临沂商城。”作为临沂商城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引领者,王士岭感慨地说。

创新思变,造就特色产业燎原之势

当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沂蒙大地时,临沂区县百姓也不甘落后,创新思变、乘势而上,特色产业从遍地“星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推动老区个体私营经济强势崛起。

费县,背靠北蒙山,盛产杨木,是我国著名的木业大县和木业强县。走在费县探沂镇,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厂、企业随处可见,满载板材的货车疾驶而过——从这里生产的胶合板、家具等,借助“物流之都”的优势销往全国,并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费县木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家庭式的旋皮作坊,主要是把原木粗加工为纤维板。

64岁的山东鲁盈木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化文,是费县木业规模化发展的探路者。1993年,王化文联合两位村民筹资24万元,在探沂镇成立了胶合板厂,拉开了费县木业规模化发展的序幕。

“那时候用的设备是2台热压机、1台旋切机,技术则是从浙江嘉善学习来的。”王化文说,“我们用三轮车将生产的胶合板运到临沂板材批发市场销售,半年时间就收回了投资成本。”

市场经济强大的示范效应再次释放。紧随王化文的步伐,周边百姓纷纷投身板材业,一批旋皮厂、板厂等如雨后春笋般在费县涌现,到20世纪末就迅速发展到2000多家,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就业。

但是,此时的费县木业,存在着大而不强、拳头产品少、竞争力弱、能耗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亟须开展一场“自我革命”——

通过拆除“小、散、乱、污”企业,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实施“龙头带动、中等抱团、小微众创”策略,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加强设计研发,推动木业产品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提升,费县闯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如今,费县木业由最初的原木加工发展到生产人造板、橱柜、地板以及全屋定制等,形成了旋皮、板材、家具等细分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产业,也是临沂木业的核心区。

目前,临沂共拥有规模以上木业企业900多家,2020年产值超65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出口和交易基地,被誉为“中国板材之都”。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费县打造出“金字招牌”,加快了临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让临沂闻名全国的还有费县上冶镇水湖村。作为有名的“金蛋村”,水湖村有2000多人从事金蛋相关产业,日均产石膏制品40万多枚,年销售量近1.5亿枚,占据了全国约70%的市场份额,年产值达3亿多元。

水湖村创造的脱贫致富奇迹,背后有难以复制的产业配套优势。2009年,水湖村村民孙允兵从央视《非常6+1》节目砸金蛋环节中发现商机,利用自己此前学到的技术尝试做金蛋,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并在水湖村掀起了一股做金蛋的热潮。

乘着电商的东风,依托临沂独特的物流优势,水湖村金蛋产业如虎添翼,迎来了第二次飞跃。2014年,该村村民王全福经过摸索,打开了网上销路,为金蛋销售插上了电商的翅膀——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而来的订单,使得水湖村金蛋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细分领域的冠军。

费县木业与水湖村金蛋产业,是临沂个体私营经济腾飞的缩影。截至2021年末,临沂已有市场主体超120万户,民营企业达30.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2861家,成为千亿元级经济体的有力支撑。

党群同心,传承红色基因奔向富裕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临沂各级党组织坚持人民至上,想方设法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只见水泥道宽阔整洁,一栋栋居民楼整齐排列。适逢盛夏,山上的葡萄园结出了硕果,李子也实现了大丰收,预计今年两项林果产值超550万元。

“沂蒙老区民风淳朴,百姓都特别能吃苦,只要有好的带头人,就能干出一番事业来。”沂南县财政事务服务中心主任谢发霞说。

后峪子村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就是去年刚卸任的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77岁的梁兆利。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整山、治水、修路,发展林果经济,打响了“阳都帅李”品牌,使后峪子村彻底摘掉了“光棍村”、穷山村的帽子。2021年,该村集体收入达26万元,人均收入为2.8万元。

在沂蒙老区,像后峪子村这样“拔穷根”、奔小康、共富裕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

在蒙阴县垛庄镇孙家峪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铭聚带头领办合作社,让200多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套种蜜桃,并去烟台考察“取经”引进苹果品种,种下村民致富增收的“摇钱果”,每年元旦前后召开分红大会,每户能分到20多万元。

在垛庄镇古泉村,退役“兵支书”刘元华自2019年上任以来,探索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与山东金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导300多户村民流转土地2400余亩,规模种植蜜桃,实现村集体增收90多万元。

在莒南县坪上镇大山村厉家寨,几任党支部书记从上世纪50年代起带领村民移山、填地,将穷山恶水变成耕地良田。近年来,该村从国内外引进樱桃品种,目前樱桃种植面积超2.5万亩,成为“中国樱桃第一村”,年产值超2亿元,惠及农户7000余户。

“过去真是穷怕了,战天斗地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如今,大家都住上了带电梯的楼房,吃上了白米白面,跟以前相比,别提有多好了。”76岁的厉家寨支部原副书记徐根前说。

党心换民心,民心聚党心。从革命战火中诞生的沂蒙精神,深深地镌刻着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红色基因。新时代,正是这红色基因,将党组织和群众拧成了一股绳,助力沂蒙老区打赢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孟良崮战役”。

这场“战役”中,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330亿元,提供了充足的“粮草”;村支书始终冲锋在前,带头苦干实干,再苦再累都任劳任怨;群众一心一意跟着党组织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自己富了不算富,群众富了才是真富。我当了45年的支书,也做了很多事,如今看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很满足了。”梁兆利说。

不畏劳苦多壮志,敢叫老区换新天。2021年,临沂127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4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6%的行政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绝对贫困在沂蒙老区彻底成为历史。今年上半年,临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18元,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喜洋洋……”漫步在沂蒙大地的山间田野,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商贸市场,记者耳边不时响起《沂蒙山小调》的优美旋律——临沂蝶变的答案或许就蕴藏在这一句句歌词中。



中国大集看临沂

在临谷电商科技创新孵化园内,来来往往的年轻人推着挂满服装的货架快速穿行着。“3、2、1,上链接!”隔着屏幕,这边主播话音刚落,那边消费者便开始下单。快递一件件从仓库发往全国各地……好一派繁忙景象。

下单的消费者并不一定知道,在手机屏幕里所看到的一切都和临沂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要么直播基地在临沂,要么生产商在临沂,要么发货仓或客服团队在临沂……用临谷电商总经理李军华的话来说就是,商贸关键的人、货、场,临沂全都有。

临沂有123处专业批发市场,商铺和摊位达6万个,商品涵盖小商品、五金、建材等27大类6万个品种,早已在传统商贸领域打响了“中国大集”的城市品牌。直播电商兴起以来,临沂商城如虎添翼,突破了实体商城的时空约束,在更大范围内、全天候获得客户群,临沂物流枢纽的成本优势也得以进一步突显。直播电商已成为临沂的新“名片”。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事实上,如今这张被擦亮的“名片”,离不开商城经营管理者对消费场景变化的敏锐洞察。传统商贸“触电”转型,山东顺和商贸集团便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样本。2018年,此前顺风顺水的顺和家具市场客流量、交易流下降显著,企业发展遇到瓶颈,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当时我们对市场进行了改造,1—4楼家具建材还是做传统商贸,5、6楼就提供给直播电商,先试试水。结果发现,直播电商越做越好,最后整个园区都规划做起了直播电商。”顺和董事长赵玉玺介绍,2019年,入驻顺和直播电商科技产业园的商户已达8000家。

作为临沂商贸物流骨干企业的兰田集团,也在数字商城建设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兰田集团董事长王士岭介绍:“我们对兰田传统市场实施了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快捷便利的体验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优势突显,目前电商普及率超过95%,实现了市场经营业态和交易方式的双提升,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客户的信心和决心。”

目前,临沂已建成各类电商园区40余家,创造了“带货主播+操盘运营+供应链”的直播电商发展新业态。在临沂,活跃着超过1.5万名专业的快手电商主播,其中粉丝量百万级以上的达300余位。临沂在快手卖货量上稳居全国第一,日销售货品数量已超杭州和广州。数据显示,今年1—5月,临沂企业在短视频平台实现店铺直播交易额42.8亿元。

临沂电商直播的迅速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临沂市从政策的谋划到落地不断调整跟进,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价值,健全服务体系,扩大电商直播参与主体,放大电商直播势能。

临沂市优可熊母婴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大龙感受颇深:“在我看来,临沂对于商贸的扶持在全国数一数二。政府每年都会对我们进行培训和指导,我最近一年就参加了四五次免费的培训活动。还有专人上门告知政府的优惠政策,真的是‘政策找人’。”

临沂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2022年,该局不断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共安排商城发展专项资金4.61亿元,围绕“商仓流园”一体化发展和“四个商城”建设目标,扶持临沂商城重大项目、支持商城转型发展等;安排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政策扶持资金6000万元、跨境电商扶持资金2000万元、拟筹集会展业资金2000万元,统筹用于支持临沂商城转型升级。

如今的临沂,正不断推进数字商城、国际商城、绿色商城、链式商城“四个商城”建设,商贸物流转型发展全面起势。2021年,临沂商城市场交易额和物流总额分别实现5403亿元和8066亿元,打造了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万亿级商贸物流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大集”。

undefined

2018年,首班满载货物的列车从临沂站开出驶向俄罗斯的莫斯科和白俄罗斯的明斯克



蒙阴乡村振兴有了绿色“靠山”

夏日,鲁东南的天空一片湛蓝。

在蒙阴县桃墟镇安康村,沿着山间步道向高处探去,景象更为引人入胜。这里山林苍翠,鸟啼虫鸣,山泉汩汩。路旁的板栗树高大粗壮,树上有供游客栖居的木屋,木屋内设施一应俱全,推开窗户,林间美景便映入眼帘。

别样的山野体验,吸引了不少观光客。“我们的树上餐厅和树上旅馆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每逢节假日,树屋提前好几周就订光了。旅游高峰期,游客熙熙攘攘,光是吃烤全羊的食客就排起长队,得翻台好几次。”安康村源泉山庄负责人吴西来介绍,目前村里共建有树屋7套、木屋12套,每套树屋每年能带来16万元左右的收益。他特意说:“树屋承力柱使用环保材料做成,不会破坏板栗树的生长。”

安康村自古就有种植板栗的传统,因此被称为“美栗”山村。千余棵树龄超百年的栗树环绕群山,林木覆盖率达76%。近年来,安康村立足板栗等自然资源禀赋,着力打造“树上村庄”旅游品牌,把餐厅开到树林、把民宿搬到树上,特色乡村文旅做得风生水起。

“以前的安康村可不是这样。垃圾随处堆积,污水直接排放。大片栗子树被砍伐去卖钱甚至烧火。”吴西来回忆,20年前他刚返乡时,村民环保意识普遍不强。看着被破坏的山林,他心里很着急。“多亏了‘林长制’,现在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乱砍滥伐的现象早已成为过去时。”吴西来说。

20余年不间断地修复,让安康村的生态环境变了模样。“把环境保护好了,收入多了,我们的日子也好了。”在源泉山庄务工的公茂菊说,除了月薪4000元的民宿服务员工作,还照顾着自家十几亩桃树。“桃树有早熟、晚熟好几个品种,每年5到10月都有果子,一年光卖桃至少能收入10万元。”她说。

蒙阴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全面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3年来,蒙阴财政筹集资金超过6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云蒙湖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业保险补贴等。

从“砍树卖钱”到“护树挣钱”,农民收入逐年增加,蒙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好、群众富、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已成为蒙阴高质量发展最鲜明、最坚实的底色。

如今,蒙阴森林覆盖率达62.2%,位居临沂市第一、山东省第二,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蒙阴县财政局局长公彦澍介绍,作为山东省首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实践创新基地,蒙阴坚持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三步走”战略,率先搭建了“绿色银行”交易平台,基于村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成果,推出绿色信贷产品10余项,精准发挥生态赋能效应。

蒙阴县创新古树名木“生态贷”,与山东省农担公司合作推出了“助栗贷”“楸树贷”等产品。2021年,吴西来就以8棵百岁树龄的板栗树作抵押,获得了为期3年的300万元优惠“助栗贷”。与莱商银行合作,开发了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产品,为蒙阴县润蒙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授信7000万元,激活了生态产品价值的金融属性,实现了绿水青山的“颜值”和金山银山的“价值”相统一。

“蒙阴将在找准生态与富民契合点的基础上,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精准核算,使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绿色发展和惠民富民的增长点,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靠山’。”公彦澍说。



数字赋能 产业升级

智能原料场、智能炼铁、智能轧钢、智能钢卷库、智慧铁水运输、智慧水集控……生产原料的起点与出厂产品的终点连接成线,全厂生产数据在同一平台汇聚,每一块物料都实现信息回传——这是一幅工业4.0时代智慧钢厂的崭新图景。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永锋临港有限公司2019年由山钢集团和永锋集团共同出资设立,是该省第一家按照省钢铁工业规划实施产能转移的企业,总投资300亿元,占地4600亩,计划年产600万吨优特钢。

永锋临港财务总监吕清军介绍,公司以建设高效、循环、高端、环保、智慧的标杆企业为目标,采用世界领先的智能化冶炼工艺和先进装备,努力打造成运营一体化、生产高效化、功能多元化的现代工厂。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纳税30亿元,亩均税收超过30万元。

厂区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总投资136.6亿元,已建成投产。据统计,永锋临港的吨钢成本比永锋钢铁本部基地降低100多元,全员人均钢产量一年超1500吨,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工业互联网战略和绿色化理念的赋能,是降本增效的关键。永锋临港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全流程系统性地应用在钢铁绿色工厂中,建立了统一的生产组织与人员、设备、物料介质、生产运行数据模型,打造了“一云六网”新架构,实现了钢铁生产全过程、全要素数字化,成为行业内首个全流程智能工厂。

绿色化的设计理念贯穿永锋临港项目始终。企业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在环保设备上投入力度很大,达23亿元。”永锋临港与德国先进钢厂进行战略合作,采用源头控制及末端治理等综合减排技术,实现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减少80%,节水50%,颗粒物排放低于5毫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全面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能、余气、废渣等,有效解决了周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废弃物综合治理等问题,并为冬季采暖供气、海绵城市建设等提供助力。

永锋临港是临港经济开发区以科技赋能产业质效升级的一个缩影。目前,依托华云大数据集团,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力量,开发区企业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和智能化升级步伐,景耀集团、三丰新材料等首批14家企业已完成大数据联网。

开发区以精品钢基地为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点,以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为主路径,着力做大做强精品钢和精细化工“两精”产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港口物流、高端木业等优势产业,大力培植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目前,全区拥有“三上”企业211家、世界500强企业5家、中国500强企业7家。

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临沂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近年来,临沂围绕八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3+ 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先后培育临工机械等4个省级产业互联网平台、龙湖软件园等5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4位。

2019年以来,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临沂设立了总规模达40亿元的5只项目基金,重点支持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绿色高端”的临港精品钢产业集群和“4+2”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对龙头企业的股权投资,助推精品钢基地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基金投资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推动临沂市钢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