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确保顺利实现“三年倍增计划”和“好中求快过四五”的奋进目标,市财政局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既解燃眉之急、更助长远发展的“组合拳”。
一是“加”大帮扶。从2011年起五年内,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强化资金、平台等要素保障,设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深入实施“双50”计划,强化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加速向骨干企业发展。在扶持骨干企业方面,设立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前期筹划专项资金等,强化对大项目、好项目的扶持力度,推动机械、冶金、食品、木业、化工、医药“六大主导产业”向千亿级迈进。在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支持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设立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和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等,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奖励、对企业二三产业分离补助等优惠政策,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支持招商引资方面,落实税收优惠、引资人奖励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形成“洼地”效应,让更多的项目落户临沂;用足用活法人税收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设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设立鼓励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是“减”负解困。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措施,如,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取消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优惠税率等,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努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力度,对金融机构新增中小企业贷款给予奖励,撬动金融机构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投放;加强担保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作用,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对新兴产业放宽条件予以支持,力争2012年新增担保额达30亿元以上;继续开展还桥还贷业务,为中小企业按时还贷续贷提供垫资服务,争取年内为企业提供还贷周转资金15亿元以上;不断拓展“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扎实开展政府采购信用融资,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三是“乘”数效应。积极借助财政资金和政策的示范和杠杆效应,广泛吸引资金,共同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充分发挥创投引资基金作用,促进优质创业资本、项目、技术、人才聚集,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企业做大做强,争取2012年创投资金规模达到15亿元。认真落实企业上市奖励政策,对在境内、境外首次发行股票上市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60万元奖励,积极助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通过“小投入”换来“大融资”。对企业创新给予奖励,对新创建国家级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连续三年每年奖励100万元;对新创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工程实验室等,连续三年每年奖励50万元,以较少的财政奖励带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大投入,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四是“除”旧革新。针对现有企业普遍产业层次低、规模小、布局散的弊端,加大对园区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逐步完善区域聚集发展的财税收入分享政策,引导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向特定优势区域聚集,促使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财政支持力度,落实鼓励节能减排相关税费政策,加大财税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省重点监控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做好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财政补贴工作,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树立讲求单位要素税收产出的效益观,把“亩产”的概念延伸到用地、用财等资源要素的财政贡献上,着力构建以税收“杠杆”调结构、促转型的政策机制,力争以更少的投入、更小的资源消耗发挥更大的效应,从而加快转调步伐,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