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罗庄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文化惠民工程,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提高硬件设施水平作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先后投资2600余万元建设了区文化广场;投资1600万元建成了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全市一流的文化活动中心;投资7500万元建设的展览馆即将竣工。采取“新建、租借、置换、资源共享”等形式,扎实推进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到100%,文化大院覆盖率达到83.8%;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终端站282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性数字化电影。
二是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依托“四馆一中心”、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先后主办、承办全国“罗庄杯”散文大赛、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山东省“沂州杯”青年歌手大奖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共举办大型广场文化、节庆演出、群众文化活动等40余场次,放映公益电影500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积极支持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措施,积极鼓励民办文化发展,先后成立了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武术协会等6个协会组织。加强对全区各类文艺队伍的培训扶持和文化体制创新管理,促进文体活动举办制度化、运作社会化、效益品牌化。目前,全区共有8个文化社会团体、10个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36个群众业余文艺表演团队、366名优秀文艺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