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机关党建>正文

【清明·讲述身边的英雄故事】百名革命后代一个妈 ——致敬表奶奶王焕于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10日 浏览次数:

百名革命后代一个妈

——致敬表奶奶王焕于

撰稿人:王丽丽

“微弱的热气在渐渐地消失,伤员的嘴唇,像烤焦的树皮,他多么需要一点热汤水的滋养啊!可哪里有汤水啊……

红嫂的面孔红一阵又白一阵,最后她下定决心,毫不迟疑地靠近伤员,把他的头轻轻地搬起,放在自己的腿上,她迅速地解开了衣襟,把上身向伤员的头部伏下去……”

对于红嫂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但作为从红嫂故乡——沂南县马牧池乡辛庄走出来的一名机关干部,再次看到小说《红嫂》中的情节时,我却难掩感动,不禁泪目,因为这就是发生在我最熟悉家乡的真实故事。

从我记事起,家里长辈们会时不时给我讲村里面红嫂的故事,特别是三姑,她每次都会给我讲自己的老婆婆。三姑的老婆婆本姓于,具体叫什么家里的人也说不清了,因为嫁到我们王家,那时候就成了于王氏,村里的人都叫她“于大娘”。抗战爆发后,她积极投身抗们日,曾任我党情报联络员,后于38年入党,成为村里的妇救会长,也把名字改成了“王焕于”。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沂蒙山区成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表奶奶王换于家是著名的抗战堡垒户,罗荣桓、徐向前、周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战斗过。看到部队机关的同志们每天忙于工作,子女无人照料,表奶奶便办起了一家战时托儿所,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抚养了四十名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当年,这些孩子里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三天,要在物资匮乏的战时,要在敌人的扫荡中抚养四十多个孩子,难度可想而知。表奶奶发动一家人卖了十几亩地,换来粮食给孩子们吃。为了养育更多革命后代,表奶奶不让儿媳们给自己的孩子奶水吃,让她们把奶水喂给托儿所里年龄小体质差的孩子,让自家的孩子喝米汤。3年间自家的4个孩子因饥饿和照颀不周而夭折,每每说到这里,三姑就泣不成声。婆婆总是告诉我们:“我们的孩子没了可以再生,但烈士的孩子没了,烈士就断了根!”

除此之外,表奶奶的还掩救过一大批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掩藏了许多抗日物资。1940年7月,山东省政府前身—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在沂南县青驼寺选举成立,这次会议在山东抗战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会后出版了一本《联合社会会刊》,全书二十多万字,由于当时纸张、印刷困难,这本书数量有限,是一份抗战时期少有的资料。在日寇发动对沂蒙山进行大扫荡紧急关头的一天,这本书被组织上交给表奶奶保管,约定等抗战胜利了再来取。这一保存就是38年,抗战时期,表奶奶为了保护好这本书,她已不记得转移了多少个山洞,躲过了多少鬼子和匪徒。全国解放后,她常常把这本书拿出来晒晒,以防虫蛀,等候有朝一日首长来取。1978年,年逾九旬的白奶奶将书完整上交沂南县有关部门,该书被征调到山东省档案馆,填补了省档案馆档案资料的一项空白。

儿时的我完全不能理解,为了救别人的孩子放弃自己的孩子,这怎么能做得到呢?”直到长大后,特别是工作后,和同事们一起回到故乡,走进红嫂纪念馆,再一次重温了小时候父辈讲给我的那些战争年代发生在村子里、发生在那些大娘们身上的故事时,我才真正明白,可能就是我们沂蒙山的土、沂蒙山的水养出的这群沂蒙山的乡亲,才能这么纯粹的为革命付出一切。

在村里那个不大的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红嫂李桂芳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领妇女用肩膀扛起“火线桥”,女人们柔弱的双肩托起了人民军队胜利的桥梁的故事;感动着表奶奶王焕于照料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后代,被誉为“沂蒙母亲”的传奇;惊叹于“沂蒙红嫂群体”200多位红嫂的感人事迹。震撼于315万双军鞋、122万件军衣,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的惊人数字。

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她想骄傲地说,我是马牧池人,我是红嫂的后人。沂蒙红嫂的精神在沂蒙是不断档的,学习红嫂精神不是为了怀念,它实实在在地就在我们身边。

临沂市财政局

投融资管理中心党支部

王丽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