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机关党建>正文

【劳动者永远是年轻】张杰:十年前的村官生活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24日 浏览次数:

2008年夏,山东省委组织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当时我正面临毕业,就报名参加了考试。成为了一名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从9月初我们到达沂南县岸堤镇库东村,到2010年8月底离开,正好两年。

两年的时间不长,能做的事情也有限,但是作为一个踏入社会的开始却完全足够。当一个农村出来的人,再次回到农村,多少会有一些茫然和失落,但是既然路已经在脚下,就不须再多想,收拾行装跟着大势前行。

我任职的库东村位于岸堤镇北7公里处,是由五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在县里、镇里先后接受了一个多月的岗前培训之后,我们开始入村。刚到村时,村支部书记正因伤住院,村里会计把村委大院办公室的钥匙递给我们,交待几句就把这偌大的村委大院给了我们。我们简单打扫一下,就正式接管了村委办公室。村委办公室坐落于一个小土山上,靠近公路,周围空旷,环境安静,坐在院子里就能看到村南山的松林四季青翠。

到村的第一件事是宣讲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也是镇 里的统一安排,通过宣讲政策,让这一批学生兵适应角色,融入这片土地。当时村里这种宣讲方式比较有限,我们去之前,主要是党员大会上课,但是农村党员忙开了农活,就不愿参会,宣讲形式效果并不好。我们去了之后,支部书记住院,我们也不是党员,不能召集会议,想来想去就找来粉笔出板报,以板报的形式进行宣讲。我和搭档站在桌子上写,村里就有人来看热闹。库东村空心化比较严重,村里年轻人少,大家也都互相认识,所以对突然多出来俩陌生的年轻人,他们可能觉得挺新鲜,他们打量我们的眼光都带着好奇。村会计跟他们说我们是到村里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他们不知道大学生村官是干嘛的,就问我们是不是乡里的干部,对这些我们都做模棱两可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对于大学生村官是什么的问题,还是交给时间吧。

在宣讲过程中,其他乡镇的同事们成立了宣讲队,现场横幅拉起来气势和氛围也有模有样,我们也借鉴着成立了宣讲队,在岸堤镇的35个行政村轮番宣讲。

在村里一个很常见的沟通方式就是喊大喇叭。疫情期间网上很多村里大喇叭喊村民回家窝着的视频火了。我们当时在村里也经常喊大喇叭。传达上级精神,通知农村育龄妇女进站,通知党员开会等等都是靠它。有时候也纯是为了放音乐,村里一直有放大喇叭音乐的传统。喇叭一响,热闹一晌。让村民们也知道村委院里有人值班,有什么事可以去办了。有时候正放着的音乐突然一停,就听见喇叭里有人喊着找人。隔着山沟找人,大喇叭最好用。或者谁家发生了突发状况,在村喇叭上喊一喊,家人听到了抓紧回家,别人听到了及时奔去帮忙。

我第一次去收新农合,是村里的尹大爷带着我。他已经六十多岁,清瘦矍铄,道家气质。他带着我在这山岭之间上上下下,一家一家的串过去,先把我介绍给村里人,两把来意说清楚。新农合这个工作大家都很理解、很配合,缴费也很积极。我和尹大爷们把钱收了、账记好之后,就在农户家里家长里短聊天。话题在每一家基本一样,也没觉得重复,倒是挺有趣,真找到了在自己村的感觉。这里的人最喜欢泡一种焦香味的苦菜茶,这是村民自己采野菜烹制的茶叶,味很浓酽。如果不喝,就是对主人不敬。这个在入职培训的时候已反复强调过。但是喝了几次以后,却认上了这股微苦的焦香味。

沂南县率先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了致富帮扶贷款项目。联合农商行对大学生任职村发放致富贷款。我们去发动的时候,村里对贷款这件事还比较保守,村民小心翼翼地问,打听的多,贷的少。村里有个姓徐的农户,原来一直搞黄烟种植,后来年纪大了,感觉种地太累,想搞养殖,我们知道了以后帮他争取贷款并成功放款。他们家利用这笔贷款养牛。他们的养殖场离村委大院不远,我们去看过好几次。后来我们把这个事情编成了小品,在全县大学生村官联谊会上表演。那是整个晚会唯一的语言类节目。

基层党建是村里工作的大头,贯穿全年。我们先是负责远程教育,组织村里党员观看远教视频。白天党员忙着种地干活,我们就组织晚上看,效果比以前好很多。因为上大学的时候鼓捣过电脑,对电脑拆装熟悉一些,镇上的远教站长经常就带着我到其他村调适和维修设备。接近两年的时间里,几乎走遍了岸堤镇所有行政村。不久就开始负责整理村里的党建材料。那个时候村两委档案材料不规范,支部书记也对这项工作很头疼,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干,村里本来就年轻党员少,能够坐下来捋材料的就更难找。大学生村官正好发挥优势,把村里的许多档案资料整理归档。在这方面,县委组织部、镇党委都格外重视,每月都组织检查抽查,由于检查范围是全镇,我们除了做好自己村的档案资料,还会帮助其他村整理。走过的村子多了,大家都熟知了我们这个群体,在镇领导面前给我们说了很多表扬的话。村里工作时间不久,我又被镇组织办抽调去帮忙,从此开始镇村两边兼顾。

阶段性的工作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至今印象深刻。镇机关干部带着我们整治镇驻地环境。早上天刚亮就集合,各自进入各自的编队,每队一条街。我们那一队负责的那条街是一条沿河的景观路,要求高,整治任务重,却没有挖机铲车之类大型设备。一帮人手抬肩扛,拆墙挪架,一个上午的时间,全部整完。虽然进度上是最后,但上级没有批评我们,反而鼓励和安慰我们。因为工作难度在那里,大家也很有成就感。

整完了镇上,就开始整理村里。村里这种集合性的工作一般都是在早上进行,早干完了不耽误地里农活。我们扛着扫帚,提着石灰桶,沿着村主路一路干过去,遇树涂树,遇石搬石,遇草垛搬草垛,遇垃圾清垃圾。一个星期下来,整条街完全变了样。有个老奶奶,她为了生活方便把柴草垛放在家门口,靠近公路,去做工作的时候,老太太不想搬,很抵触,说搬远了生活不方便。大家反复做工作,找了老太太亲戚说话都不同意,村里最后承诺派人每天去给送柴草,老太太才同意搬。但是老太太也并没有真的让村里派人去给她送柴,因为她看到所有的草垛都清理了、整条街整洁地摆在那里,她也就理解了环境综合整治这个工作的意义。后来又在镇上统一部署下,对路两边进行了美化、亮化,安了路灯、路口设置了垃圾筒,整条路也更加像模像样了。

库东村村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植一两山楂树。每到秋天树上挂满红色的山楂,看着爽目,又特别生津。环境政治了以后,没了脏院墙、柴草垛这类元素的干扰,街道两边的山楂树红果挂树红光闪烁地更加生动突出,反而更显得道路环境清净闲适、山村富有韵致。

每年夏秋之际的黄烟收购工作很具有地域特色。黄烟收购产生的烟叶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原来很早之前就参与过组织收入工作)。县里对黄烟种植大镇一般都有任务指标。镇上通常做法是再根据各村种植量将任务指标再行配备相应,年底根据各自任务完成量,兑现奖惩。岸堤镇位处三县交界,“布控”任务一直很重。镇上很早就开始布置,在主要公路旁边安排人员值班,力争做到不失不漏。我们跟着村两委干部在重要路口设点,跟看瓜的老农一样关注来往的车辆,如果是出去卖烟叶的,我们一律“劝返”。

沂南是红色大县,革命战争年代的遗迹很多,红色氛围非常深厚。岸堤镇被称为山东“小延安”,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抗大一分校都曾设在这里。山东省委党校也在这里创立,现在山东党校岸堤分校就在库东。从周边看,从岸堤镇往东十五公里是红色教育基地马牧池影视基地;往南二十公里就是孟良崮战役遗址,从镇上就能看到孟良崮山顶的刺刀塔。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们工作之余就开展各种红色教育。有时候是镇里组织,有时候是自发组织,到附近革命遗址参观,既进行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也能放松一下身心。有一年特别去参观了孟良崮战役遗址,亲身感受了当时战况的惨烈。

在村任职期间,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与历练。从今天来看,这些磨练都是助推个人进步成长的磨刀石。现在的遗憾就是当初的历练太少。

如果让我说哪个冬天最让我印象深刻,我肯定会说是2009年的那个。那天的冬天仿佛把一切都冻透了。住处没有暖气,夜里被窝里也不暖和。早晨起来房间里的水都结冰。有一天,北风横吹,气温骤降。我和同事顶风而行。因为逆风,车骑会儿就骑不动了,只好下来推车走。但是路上的冰凉很快就穿透鞋底直达体内。实在太凉了就继续蹬车以让双脚离开地面。结果蹬不了多久又要下来推车。捱捱熬熬终于到达了离镇驻地七公里的库东村。

有时候一些工作难度挺大,比如计划生育。库东村民风淳朴,传统思想也就更重一些,再加上人口多,计划生育工作任务较重。但是这项工作哪怕有一例漏管漏查就不算完成任务。而且往往恰是这一个不进站的风险最大。“苦口婆心” “围追堵截”“穷追不舍”,最终,无论在祖国什么地方的,都回来进站了。后来,这些做法在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后,都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有时候,加班加点也是常态。学生们对整理材料、写写算算、填表汇数特别对口。所以在新农合收费、小麦种植补贴发放这些事上做的比较利索。镇上就按工作区安排任务,这样的话,不光要完成本村的工作,还要帮着附近几个村的工作,任务一多,加班加点就多了。有一次县里开展经济普查,镇上直接按工作区让村官们去包了片,让村官们带着村干部干,相互配合。骑着自行车挨个村去,再让村里干部领着,这家有养猪场、那家有烤烟炉这样一家家的统计。那一段时间,夜以继日的工作,特别疲惫。但是,这项工作,因为学生们的参与,比预定完成时间提前了很多,被通报表扬。

两年,有付出也有收获,有忙碌也有进步。走遍了库东的山山水水,看过了山里的日出日落、春夏秋冬。那里的人们淳厚朴实、待客真诚。工作期间,吃过他们的饭、喝过他们的水,也帮他们栽过地瓜、收过花生、摘过桃子、拾过板栗、收过黄烟。时至今日,仍有村里人打电话邀请回去看看,心中感动莫名。

走到今天,每次回首,都感激这段历练的时光。这片土地将是我深深的烙印,也是我最闪亮的印章。也许我会走的很远,但这里会让我记住我是从何处出发、为什么而出发。我曾经无数次的自问,如果没有当年省委组织部搭建的这个平台,我会是什么样的处境。今天,我已然处于更好的平台上,我更应该比当初做得更好。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已经离开库东村十年了。十年,弹指一挥间,但也是到了去回忆、沉淀和提炼的时候了。

前年,在老书记邀请下,回去看了看。现在的库东村已与以前大不一样,村民搭上政策的顺风车,趁着国家好的政策扶持,在农忙之余,也开始做起了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了致富路子。那里,现在也增加了两个新的名片:

一个是山东省委党校岸堤分校,一个是国家级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项目。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