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上午,临沂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1经济社会发展盘点”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临沂市财政局发布“全市2021年度20项重点民生实事落实情况”,临沂市财政局、临沂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有关负责同志通报了2021年度全市20项重点民生实事落实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1年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实施20项重点民生实事,统筹协调、加强督导、狠抓落实,推进重点民生实事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2021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653.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1%,较2020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
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保障
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儿童类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再提高10%。共为23.25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城乡特困人员发放救助资金14.43亿元;为4843名机构养育、社会散居孤儿、重点困难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7609.6万元;为22.67万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护理补贴3.47亿元。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全年共发放伤残津贴、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4579万元。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依托42家定点康复机构为3170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救助。推进残疾人之家建设,建成运行 “如康家园”67处,开展辅助性就业576人、日间照料731人、社区康复1155人。提高优抚对象待遇,为10.1万名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8.25亿元。开展贫困“两癌”妇女救助,共救助1285人,救助资金471.8万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市共认定即时帮扶对象3853户、9210人,全部落实即时帮扶措施,防止出现返贫和新致贫。实施扶贫特惠保险,为31.37万名脱贫享受政策人口购买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451个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产业项目已全部完工。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19%,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7227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5%以上,参加见习2769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6.37万人次,其中创业培训1.95万人次;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4万笔、27.98亿元,扶持创业1.6万人,带动就业5.75万人。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扩增基础教育学位资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8所、幼儿园32所。创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示范区1个、示范校13所。加强教育服务保障,补充中小学、幼儿园师资,公开招聘教师8643人;推动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网上办理,平台报名人数超过35万人;新建改扩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1725套。加快高水平中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8所学校入选省级高水平学校建设计划,3个专业入选省级特色化专业建设项目。
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县级医院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核酸检测实验室、急诊急救设立率均达100%。全市17家医疗机构建成省级以上卒中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实现县域全覆盖,2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有癌症规范化病房,建成骨伤科等12个中医药专科集群。县级精神卫生专业诊疗机构比例达到100%,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精神(心理)门诊设置比例达到96%。提升市级传染病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市人民医院东医疗区感染性疾病综合楼、综合保障楼完成主体建设。新增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51个、累计达到61个,居全省前列;新增省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28个、市级203个,累计分别达到39个、市级383个。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从74元提高到79元,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超过90%,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超过43%,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到42%。为全市40.28万名适龄妇女进行第三轮“两癌”免费筛查,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农村适龄妇女和城镇贫困适龄妇女全覆盖。
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 550 元提高至 580 元。推出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临沂保”,参保人数达到 154.9 万人,居全省第二。全面实施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市享受待遇人数5007 人,减轻个人经济负担4576万元。积极开展职工互助保障,全年参保职工25.05万人次。提升医保服务水平。医保参保信息变更、城乡居民参保登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备案、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基础信息变更五项医保经办服务实现“跨省通办”;将肺结核、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纳入门诊慢特病支付范围,全年共完成门诊慢性病待遇认定 19.9 万人次;204 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普通门诊省内及跨省联网直接结算,2466 家定点零售药店、863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省内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一卡通行”。
强化养老服务保障
提高养老待遇水平,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补助标准由142元/人/月提高至150元/人/月,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150元。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全市发放高龄津贴3800万元、长寿补贴600万元,为11.6万名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补贴1.3亿元;全年累计办理老年公交卡2.14万张,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1850.9万人次。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清查整治专项行动,378个已建成小区、1007个既有小区的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标率、移交登记率、运营率均达到100%,257个在建小区的规划率、配建率达100%;新建、改扩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设施18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10处,新增护理型床位2701张,发放防走失定位手环3111个。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老旧小区改造开工285个项目、4.94万户,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房开工2979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2457户、359.4万元。全市化解城镇居民住房产权历史遗留问题623个、45.09万户,纳入省土地房屋产权历史遗留问题监管系统管理的项目已全部化解。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完成6个县区农村供水提档升级工程,提升改善18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建立县区级农村改厕智能化长效管护平台13个、镇级120个,累计建设改厕服务站206个。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建设完成15万户。新增和巩固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完成工程建设442个行政村。“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路网延伸通达、路网提升改造1579.4公里,路面状况改善 2124.7 公里,改造危桥123座。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开展第五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发放惠民消费券1003万元,直接带动消费5075万元。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旅游活动2.27万场次。开展“戏曲进乡村”演出1万场次。完成100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
筑牢安全底线
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全市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派出检查组6万个,出动检查人员25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0万家次,排查整改隐患47.1万项。组织企业工会深入开展“查保促”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督促企业开展各类安全培训2.6万次、培训职工50万人次,查出整改隐患9万处。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共排查房屋307.6万户,存在安全隐患的用作经营的自建房全部整治完成。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全市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6582场,参与115.43万人次,群众安全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升。提升安全生产科技信息化水平,全市已有1.6万家危化、矿山和工贸企业纳入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162个乡镇纳入综合监管平台。保障校园安全,全市中小学和城市、城镇幼儿园专职保安员配备率,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中小学和城市幼儿园封闭化管理,城市和城镇护学岗均达到100%。保障餐饮食品和儿童用品质量安全。完成7.65万家餐饮单位风险分级管理,食品安全监督抽检8.04万批次,3784家学校食堂完成“4D+”改造。完成儿童相关产品监督抽查70批次,现场检查儿童学生用品生产流通企业3243家次。消除水利防洪设施隐患,完成41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1座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的安全鉴定工作。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45万亩高标准农田。
2022年,全市民生工作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事业发展,扎实推动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全市民生投入力度大、保障成效好、群众受益多,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以上。请问,财政在保障民生投入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多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选项,民生支出占比一直保持在80%以上,各项民生政策得到较好落实,老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来保障民生投入。
一是抓“开源”。保障民生离不开强有力的财力支撑。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研究制定含金量高的二十二条财政奖补激励政策,大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培植壮大财源,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为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夯实根基。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400亿元,达到409.5亿元,总量居全省第6位;比上年增长17%,增幅居全省第2位;地方级税收完成334.5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1.7%,税收比重连续四年居全省第1位。
二是抓“节支”。把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进一步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大幅压减非重点、非急需、非刚性项目支出,腾出更多财政资金用于民生等重点领域,切实用政府的紧日子换百姓的好日子。2021年市直部门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压减10%,“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培训费比上年压减20%以上。与之对应的是,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支出完成653.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三是抓“绩效”。我市人口基数大、人均财力弱,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为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深入实施零基预算改革、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按照民生支出的实际需要安排使用资金,真正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最急需的领域,把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花出最好的效果。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建立健全民生支出长效机制,设立财政基本民生支出专户,专项管理民生资金支出,推进民生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及群众。会同审计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按政策办事、按制度办事,确保民生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支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