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财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始终把组织收入作为财政中心工作,聚焦税收、非税、土地“三条战线”,用好政策、督导、分析“三项工具”,抓实税费征管、抓紧对上争取,财政收入质效稳步提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5.8亿元,增长6.1%。其中,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328.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3.8%。全年共争取上级各类转移支付资金426.2亿元,其中,成功争创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3年可获中央奖补9亿元;入选全省扩大住房消费先进市,获得奖励资金2500万元、占全省1/2;指导创建省级强县、示范县13个,共获奖励资金5.9亿元。
(二)财政赋能发展实现新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加力提效,“放水养鱼”涵养税源,推动消费投资扩容,持续改善发展环境,有效发挥了财政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全力稳住全市宏观经济大盘。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28条措施”,年度新增减税降费274.5亿元,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一体化改革、融担集团担保余额245.6亿元,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比例达96.6%、交易额30.5亿元,政府采购市场满意度评价居全省第一。支持开展“消费提振年”系列活动,累计发放4600万元消费券,带动汽车、文旅、商超零售、餐饮等消费,促进市场回暖;兑付房地产政策补贴资金3.7亿元、惠及7368户,努力提振房地产消费信心。争取新增专项债券223.6亿元,增发国债41.8亿元,有力支持了保障性住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新设立引导基金12支、规模60.6亿元,助力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
(三)重大战略支撑彰显新成效。锚定“八个聚力突破”,强化资金资源统筹,保持财政支出强度,持续调整支出重点和结构,安排支持发展专项资金114.7亿元,切实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全市科技支出10亿元、增长10.5%,撬动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2.4亿元,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统筹市以上资金3亿元,用于工业设计、绿色制造体系、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奖励等,持续为工业经济发展聚势赋能。安排“1+N”人才政策资金1.65亿元,“真金白银”激发引才育才动力,为工业强市积聚人才力量。农林水支出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0.3亿元,有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百千工程”等重点领域需求,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市“三保”支出601.6亿元,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政策基本落实到位。及时足额做好债券还本付息,稳妥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有序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全市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四)基本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坚持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保障的优先选项,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12345·临沂首发”群众关切,全力保障民生实事落实落地,不断擦亮民生幸福底色。全市民生支出761.5亿元,占比82.8%,20项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支持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7.9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0.5万人;支持新开工建设中小学、幼儿园50处,增加学位3万个;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7%,同步按照低保标准的1.3倍调整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资助参保26万人、资助金额9082.5万元,医疗救助待遇享受72.2万人次、基金支出2.9亿元
(五)财税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始终把深化财政改革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提升财政治理能力,奠定财政高质量发展基石。我市在全省财政管理工作综合考评中荣获第1名,创造7年来最好成绩;全市4个县进入全国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前200名,入围数量全省最多,其中,沂南县位居全国第1名。
二、2024年工作打算
(一)以更实举措赋能发展。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与产业、科技、人才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切实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树立“大财政”理念,构建“集中资金办大事”机制,加强“四本”预算、资产资源、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统筹力度,加大政府专项债券争取力度,综合运用补贴奖励、风险补偿、贴息等方式,全力保障工业强市、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扩大内需等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项目建设需求。深化财金协同联动,加快构建融担和农担互为依托、各有侧重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强化供应链金融财政激励,加力加快政府引导基金运作,引导撬动更多资金资源服务发展。
(二)以更大力度聚财增收。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夯实财政增收基础。锚定全年收入目标,强化市县一体、财税协同、部门联动,加强板材、加油站、货物运输、电商、建筑业等重点行业监管,持续深化重点税种的联动分析评估,完善税源管控体系,深度挖掘税收增收潜力。密切关注土地市场走势,配合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加快土地出让进度,壮大可用财力规模。紧抓国家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政策机遇,主动出击、精准对接,努力实现对上争取新突破。
(三)以更严要求兜牢底线。更加注重基础性、兜底性、普惠性民生,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期盼诉求,统筹考虑上级政策要求、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施新的20项重点民生实事,确保民生支出占比不低于80%,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三保”支出的最优先顺序,足额安排“三保”支出预算,全面加强社保基金管理,健全县区财政运行监测及风险防范机制,加大财力下沉,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强化政府债券“借用管还”全过程管理,加强债务风险动态监测和提示预警,严格规范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举债融资行为,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手段,积极稳妥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四)以更高标准深化改革。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探索制定预算审核管理办法,围绕支出政策必要性和合理性、项目实施方案可行性、支出标准适用性、同类资金使用绩效等方面,打造审核指标体系,加快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跟踪研判省对下体制调整情况,健全完善事权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以下财政关系。深化绩效管理改革,加强事前绩效评估、成本效益分析,强化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完善政策、调整预算的有效衔接,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财会监督改革,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强化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调,切实提高监督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