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洪珍代表:
您提出的《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 提高企业科研机构覆盖率》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就涉及财政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财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将支持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强化投入保障,优化政策供给体系,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10亿元,较上年增长10.5%;市本级科技支出5.5亿元,较上年增长10.8%。2024年,全市各级财政努力克服财力困难,继续强化科技投入保障,实施发展“翅膀工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科技支出11亿元,较上年增长10%;市本级科技支出6.1亿元,较上年增长10.9%。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健全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机制,深化市级科技资金整合。实施预算管理流程再造,实现科技资金“直通车”方式直达企业、项目单位。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对首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小微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配合市政府印发《临沂市关于加强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临政办字〔2024〕3号),对早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研发类信用贷款本金损失,省市风险补偿比例最高可达90%,引导更多金融资金投向企业研发创新领域。
二、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设立市重点研发计划(产学研合作专项)奖补资金,对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的联合研究、委托开发、技术引进等产学研合作项目,采取后补助支持的方式择优立项支持。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服务体系。
三、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聚力突破我市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推行科技攻关“揭榜组阁制”,支持行业领航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实施项目攻关,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设立市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四、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研发机构建设,鼓励规上工业企业自建或联合共建各类研发机构,提升全市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市财政按照先建后补、不重复支持的原则,根据研发机构运营绩效,每年遴选不超过50家研发机构,每家给予最高10万元一次性奖补。2023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2%,到2027年底,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中试基地建设,鼓励企业、驻临高校院所、园区牵头建立中小微企业创新中试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开展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提供综合服务。对绩效评价为优秀等次的中试基地,市财政给予最高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培育、引进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沂河实验室等创新科研平台,累计投入财政扶持资金2亿余元,为我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和技术引领。
五、加强科技人才引育。持续落实“1+N”人才新政,着力打造良好人才生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新型研发平台,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一次性奖励200万元、100万元,其他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一次性奖励50万元、30万元。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坚持“以赛代评”,持续支持举办 “创业沂蒙·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重视人才的发展环境,激发全市广大人才创新创业、建功立业。大力建设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对绩效评价优秀的给予40万元奖补资金。加快培养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提高全市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水平。
您的建议非常重要,对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新时代科技强市,都具有指导意义。下一步,我们将与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借鉴吸收,统筹中央、省、市级资金对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积极给予经费保障。
非常感谢您对财政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欢迎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祝您身体健康,工作愉快,万事如意!
临沂市财政局
2024年9月23日